簡介
春夏之交,巿場上有菜出售,每年只會出現兩個月左右,不少年輕人都不認識它。藠菜在香港的菜檔以至文人食家,文字上寫作「藠」菜,亦有寫為「藠」菜;而廣東話稱之為「蕎菜」,酸蕎頭就是我們自小就認識的食物。究竟這種蔬菜的名字應該怎樣寫和怎樣唸,就讓我們來介紹一下。
這是一種叫做薤白的蔬菜,葱科植物,「薤」字普通話音為「泄 Xie」,粵語正音為「械」。「蕌」這個字,草字頭下面是晶字,在古代等同「藟」字,普通話讀音為「壘Lei」,粵語正音應為「呂」。而「藠」,即草字頭下面三個白字,普通話讀音為「絞Jiao」,粵語正音應為「蕎、橋」。其實「薤」、「蕌」、「藠」,三個字都指的是同一種蔬菜,但如果廣東話音唸「蕎」,文字就應該寫為藠菜,或者是蕎菜。
為什麼又可以寫作「蕎菜」呢?薤白是中國古老的蔬菜品種,分佈很廣,幾千年來,因地域不同,名稱很多,除稱為薤白之外,亦有:薤根、小獨蒜、野蒜、宅蒜、蕎子、蕎菜、藠子等名字,不過,在古代的植物及醫藥記載中,有不少是古中原的讀音;所以稱薤白為藠菜或蕎菜,亦有其道理,並非單為約定俗成。
薤白或藠菜,屬葱科,多年生草本。藠菜生長在中國、朝鮮、韓國、日本,以及俄羅斯東部,而在中國則廣泛分佈在東北、河北、雲南、貴州以及長江流域。薤白在春夏之間採收,適逢清明時節,所以民間又稱為「清明菜」、「拜山菜」。
藠菜性溫,具健胃消食、安神、治痢疾、下氣導滯的功效。蕌菜吃菜的部份,只是藠菜白色的蛋形莖頭部份;而綠色的葉子非常韌,難以下嚥,但可曬乾後作為藥用。古代名醫李時珍說藠菜是「其根煮食、糟藏、醋浸皆宜」。在中國和朝鮮,自古都有用藠菜來做醃漬食品,中國人用米醋來醃製酸藠頭(酸蕎頭),而朝鮮和韓國是用來做藠菜辣泡菜,或加蒜頭和醬油來做醃漬藠菜。民間用藠白做菜,通常都是藠白炒肉片、藠白炒臘肉、藠白炒蛋等家常菜,藠白炒熟後能保持其爽脆的口感,味道清甜,是非常可口的蔬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