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
香港位置處於颱風地帶,每逢夏季,都會刮上好幾次的大颱風。在颱風來臨之前,天文台就會向漁民預報消息,催促漁船駛回港避風,而政府也開闢了幾處停泊船隻的港灣,並修建防波海堤,讓船隻進入停泊避過颱風,名稱叫做「避風塘」。
上世紀六、七十年代,漁民用停泊在港島銅鑼灣避風塘的小艇,開起了水上餐廳,以一艘廚房艇,供應幾艘客人坐的小艇,每艘小艇設一圍菜。水上餐廳做的是富有漁民特色的海鮮菜,其中有一家的廚師發明了一道用蒜茸及乾辣椒來炒肉蟹,大堆炸蒜和辣椒舖在炸過的蟹上,香味濃郁,大受嗜辣的顧客歡迎;其他幾家廚房艇戶爭相仿傚,結果「避風塘炒蟹」大行其道,而「避風塘」也就成為了一種烹調方法。雖然現在香港已經沒有了避風塘,更沒有了漁民的水上餐廳,但避風塘菜式早已上了岸,成為最具香港特色的菜式之一。
在香港的餐館吃過避風塘炒蟹的人,都會被它的香濃辣味所吸引,但其中很多人吃完後都會覺得很口渴;原因是食肆做的避風塘料,一般都用上了份量不少的味道添加劑,做法是乾脆把這些味道添加劑打碎,直接混入避風塘料中,加重口味對味蕾產生刺激作用,令人覺得味道很好。
現在人們都非常注重健康飲食,希望盡量採用天然的材料來調味,在不加添加劑的同時,又要達到可口的目的。所以我們在原避風塘料的基礎上作了改良,除了炸蒜茸和乾辣椒之外,還用上了炒香的豆酥,豆酥就是黃豆榨出豆漿之後的豆渣,營養豐富。做出來的效果絕不遜色於原來的避風塘味道,而且還多了一份誘人的香脆。
同樣的豆酥避風塘料,可用來炒蝦、蜆、魷魚、排骨、羊扒。只要把材料炸熟,加上避風塘料炒勻即可,吃剩下來的碎料,用來拌乾麵,也是滋味無窮。